過去一年裡,疫情加速了設計領域的許多變化,環保和可持續的思索正拓展到多個行業;辦公、服裝、線上購物等行業的設計,則因為疫情變得更加註重智能化、功能性和真實體驗;城市軌道交通和購物中心變成了更複合型的空間。世界日新月異,但有趣的是,消費者們卻開始懷念1980到1990年代的生活。本期設計趨勢報告將把這些觀察一一道來。

TREND 01 為了從源頭實踐可持續,替代性的環保能源和材料越來越受大公司歡迎

環保在設計領域並不是新鮮議題,但新冠疫情加速了各行業對這個議題的關注。當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思考人類未來,考慮所處環境的平衡關係,進而改變自己的消費習慣,環保就不僅僅是說說而已了。

如今,使用可回收、可再生的替代性環保材料,從源頭把控的可持續成為不少公司的通用策略—就在疫情發生前,還只是少數公司在嘗試。

事實上,在一些容易產生浪費和污染的重災區,對新型材料的尋找和利用啟動已久,紡織業就是其中之一。使用過的紡織品中,95%具有再生潛力,但實際只有25%被真正回收利用。紡織品廢料的焚燒和填埋則進一步引發環境污染。

來自丹麥的紡織品設計公司Kvadrat,為室內設計和家居設計提供紡織面料。除了設計、製作,“安全、無有害成分、符合北歐環保綠色認證”等標準也被Kvadrat納入面料的開發過程。

再生材料Really是其中一個例子。 Really所使用的實心織物纖維板和吸音毛氈,來自時裝、紡織工業和家庭中的廢棄棉織物及羊毛。每塊尺寸為3米×1.1米的實心織物纖維板,包含20.6公斤紡織廢料。在Really生產過程中,也只產生能被再次製作為新材料的可回收廢料。 2019年,使用Really的產品銷量相當於減少了41.3噸的紡織廢品。

另一款面料Revive 1+2的原料全部來自從塑料廢品提取的再生滌綸(PET)。 “其實這個工藝已經不新了,工藝原理也不難。”Kvadrat中國華北地區銷售經理楊徵向《第一財經》雜誌介紹,將塑料瓶回收後加熱,變成顆粒再拉絲,就變成了可以用於紡織的再生聚酯纖維。

2020年春夏,優衣庫同樣使用從PET中提取的再生聚酯纖維來製作DRY-EX POLO衫。優衣庫生產部經理馮尚紅介紹,其中的技術難點在於確保再生聚酯原料切片的純度。因為DRY-EX POLO衫具備吸濕速乾的功能性,需要具有特殊橫截​​面的纖維和超細纖維。而回收來的塑料瓶中容易混有異物,難以提取出此類纖維,還會因為瓶子老化等問題導致纖維發黃。

“我們用過濾技術去除原料中的雜質,可以生產出與原生原料一樣的特殊橫截面和多種纖維,快速吸收並擴散汗水。”馮尚紅告訴《第一財經》雜誌。

到了2020年秋冬,優衣庫上市了一款“再生羽絨服”,裡面填充的羽絨和羽毛來自門店回收的羽絨商品。但優衣庫高級輕型羽絨服的構造複雜,連內膽拆起來都很麻煩,如果用手工拆選不僅效率低下,飄飛的羽絨還會對工人造成健康隱患。

為此,優衣庫從2018年開始委託日本東麗研發一款自動化羽絨分離器,於2020年投入使用。最後,整個分離過程簡化到切割和攪拌兩道工序—衣物被切割裝置割成條狀後,在攪拌器中翻轉,同時用上下吹風的方式將羽絨與其他物質分離。整套流程用時不到2分鐘。

“看起來簡單,細節有不少講究。比如切割刀片使用碳纖維,可以切割硬度相差懸殊的材料。為了在損耗最少的情況下把羽絨盡量完全分離,要找准最佳攪拌速度和空氣流速。”馮尚紅說。

除了長期被外界詬病“不環保”的服裝行業在尋找解決方法,越來越多的行業在嘗試挖掘更多環保的替代性材料。

宜家距離2030年轉型成為循環商業模式這個目標又近了一步。 IKEA of Sweden總裁Peter van der Poel告訴《第一財經》雜誌,宜家產品遵循的循環設計原則是宜家循環發展的一部分,讓產品進入再利用、再翻新、再製造和再循環的過程。

根據循環設計原則,宜家對產品線內9500個產品依次評估其目前的循環能力,各個類別的完成進度從25%到100%不一。目前,宜家有60%原材料是回收材料,10%是可再生材料。同時,宜家已經逐步淘汰一次性塑料產品、傳統電池,以及原始聚酯材料在產品中的使用。

去年的《第一財經》雜誌設計趨勢報告曾提及,宜家正在改造全球供應鏈,讓他們驚喜的是上游原料商在下游品牌的要求下,也開始研發新型環保材料。如今,宜家的環保材料合作夥伴已經拓展到與下游客戶、NGO和研究機構合作等。

“尋找合適的環保材料有很多標準,”Peter說,“除了可回收這個第一標準以外,還要考慮在各個地區是否符合當地標準,能否規模化、價格水平是否在可接受的範圍內、能否滿足產品的功能性等等。”

去年宜家推向市場的環保材料中,胡福多(HUVUDROLL)植物蛋白素肉丸可能是最受中國消費者關注的一個。 2020年11月起,這款自1985年問世,已經迭代到第五代的肉丸在中國內地市場發售。植物蛋白肉丸的原材料來自黃豌豆、燕麥、土豆、洋蔥和蘋果等植物食材,氣候足跡僅為傳統肉丸的4%。宜家計劃,到2022財年結束,餐飲銷售額的20%都由植物基產品貢獻。

宜家植物肉丸的推出也順應了替代性植物肉產品的風潮,這個行業也是整個2020年投資的風口,且正在重塑全球連鎖快餐行業的供應鏈。

除了產品方面,宜家通過提供售後服務,支持消費者延長產品的使用壽命,從而減少浪費,例如保養、維修和更換備件。他們甚至將發行70年的《宜家家居指南》停刊,以表其在環保事業上的決心。

如果說之前關注環保、可持續的更多是走在前沿的小眾品牌和跨國公司,現在國內新興公司也跟上了潮流。

“以前這些公司都不喜歡談可持續,說你們別給我講故事。”楊徵說。 Kvadrat的可持續發展辦公室專門探索前沿環保材料—比如海帶、菠蘿—員工還經常去一些公司分享可持續的概念,“有時甚至並沒有什麼具體合作計劃,那些公司的高管也很樂意聆聽,這是一個變化。”楊徵透露,除了寶馬,國產新能源汽車品牌理想汽車也在向Kvadrat了解環保材料。

當新的“限塑令”在2020年1月發布後,喜茶宣布全國所有門店會在2021年1月前,將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製品都替換為可降解環保製品,包括吸管、餐具、飲品杯、杯蓋、打包袋甚至垃圾袋。

聚乳酸(PLA)是喜茶選擇的其中一種環保材料,被用來製作吸管和餐具。 PLA是一種生物降解材料,由從玉米等植物中提煉出的澱粉原料製成,丟棄後能被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完全降解,轉化為二氧化碳和水。

喜茶的可持續實踐始於2019年的 “綠色喜茶”環保計劃,鼓勵消費者使用紙吸管和自帶杯。喜茶稱,自推行以來,起碼減少超過1200萬根塑料吸管的使用,喜茶自帶杯活動累計減少30000個一次性塑料杯的使用。 2020年,喜茶提出將“靈感再生”理念融入產品設計,使用再生材料製作周邊,比如從13個喜茶波波杯中提取再生聚酯纖維,製作成環保袋。

2020年11月,喜茶的首家環保主題店在深圳海岸城開張,在室內設計、家具、耗材等方面融入環保元素—門頭由紙吸管排列,牆面的人造石有10%的成分來自回收小票,圓桌由含有45%回收紅柚皮的人造石熱壓而成。而對喜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深圳首店在環保主題店開張的前一天正式歇業,舊址距離新店不到50米。

對於一家剛成立幾年的新消費公司來說,此舉被一些人認為是品牌營銷,但它也展示了相比其他傳統本土品牌更多的遠見。

雖然品牌管理層的認知越來越明確,對經銷商、基層員工以及終端消費者來說,為環保材料買單還需要一個理解過程。 “業主或者是零售代理商可能會思考,我為什麼要在家裡用一個用塑料瓶回收的沙發,用羊毛、真皮不好嗎?”楊徵說。

不過,隨著環保理念的普及,至少前景是明朗的。在優衣庫聯合《第一財經》與復旦大學聯合發布的《2021新生機消費報告》中,有92.6%的受訪者計劃將可持續的理念在日常消費中付諸實踐。 “可持續發展不再是一句口號,正在進化為一種社會本質需求。”迅銷集團全球資深副總裁、優衣庫大中華區首席市場官吳品慧說。

要讓消費者更好地理解環保的價值而不是停留在營銷故事,品牌需要把聽上去虛無的“可持續”理念轉化為看得見的產品,而可以觸摸、感知的環保材料,似乎是不錯的選擇。除此之外,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包裝出重點,以及平衡成本以降低消費者的負擔,或許也是推廣環保材料時需要考慮的問題。

TREND 02 功能面料流行,服裝設計用材料技術講新故事

2020年發生的新冠疫情,影響全球服飾零售銷售額下滑20%,卻刺激了運動休閒類服裝的大賣。

當遠程辦公、居家隔離變為生活常態,“輕鬆舒適”就成了消費者對衣著的首要需求。流行性疾病的暴發,也讓人們對強身健體更為重視。據零售數據分析企業Edited統計,2020上半年美國運動休閒類服裝的銷量同比增長或高達 36%。

溯源“運動休閒”概念在服裝業的興起,一個標誌性的事件是“Athleisure”作為一個新詞,在2016年被收錄進了最新版韋氏英語詞典—它正是將“運動”(Athletic)和“休閒”(Leisure)做了混搭。

在此前後,Off-White等潮流品牌已開始躋身秀場,LV、BALENCIAGA、PRADA等奢侈品品牌的產品設計中則紛紛出現潮牌元素。同時,各種專業運動品牌、戶外和軍工服飾品牌,一直想通過融入更多時尚設計元素來突破圈層,以吸引更廣泛的消費者。

這種專業性服飾與時尚服飾界限越來越模糊的過程,正是各種功能性面料發揮其價值的好機會。

所謂功能性面料,是指為了適應特定環境和行為而具備特殊性能的面料。利用功能性面料,設計師向消費者傳達的第一個理念,通常是實用。防風、防水、防曬、保暖,到透氣、速乾、抗皺、易打理—面料公司通過研發新型纖維,在生產或後整時加入功能助劑,為面料塗層以及改變織法等方式,來為面料增加更多的性能。

中國的都市人群中,越來越多的人以身材管理和維護健康為目的,每日堅持健身,或是利用假期參與豐富的戶外運動項目。從容易上手的跑步、瑜伽、健身,到近年興起的騎行、滑雪,面料和服裝公司會針對各個細分場景來不斷深入發展相應的功能性面料。

“人的生活方式的改變,會直接影響到消費者們穿著需求的改變。”中國紡織信息中心時尚智能部創意總監曹瀟文說。這兩年針對服裝面料一直在講的三大趨勢,就是時尚、技術和綠色環保,而且整個行業都很重視時尚與功能性的結 合。

從瑜伽服切入市場的lululemon,正是將面料視為鞏固自己在細分領域市場地位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其標誌性面料Luon由尼龍和萊卡組成,提升了貼身延展功能,解決傳統緊身褲在做瑜伽時不夠服帖和舒適的問題。以Luon面料為核心,lululemon推出了高彈速乾的Luxtreme®、親膚的Nulu®、抗菌防臭的Silverescent®等一系列主打細分功能的面 料。

lululemon也是一個很會講面料故事的品牌。比如,針對女性的健身褲,lululemon不是按設計款式,而是按不同面料為系列命名—Align系列、Wunder Train系列、Fast and Free系列,並在產品介紹中首先提及面料信息和它可實現的特定功能。

所謂的“lululemon忠粉”通常都是先認同了一款功能性面料的穿著價值,然後再根據顏色和褲子長度選項不斷复購;當他們向身邊朋友主動推薦lululemon時,會提及非常具體的產品系列—那樣才對應他們認為最值得買的面料。

不過,如今贏得普通消費者心智的未必會是和某項運動相關的專業性能。 “我到了健身房,換上健身服,立刻變得很瘦,可以拍個照片秀一下,這個‘顯瘦’性能非常強勢。”曹瀟文對《第一財經》雜誌說。為了讓一條緊身運動褲看起來“顯瘦”,現在的流行做法是分區壓縮設計—針對不同身體部位選擇支撐力度不同的面料,以達到修飾身材和凸顯曲線的效果。越來越多的女性消費者因而樂於將瑜伽褲穿出門,用作日常搭配。

了解這類心態的lululemon也有意挖掘產品的日常性。 2017年以來,利用Luxtreme®速乾面料製作出的On The Fly系列女褲,主打商務旅行場景,穿著體驗強調抗皺和顯瘦,現已成為lululemon近年來除Align裸感瑜伽褲之外的另一個“爆款”褲裝。

這正反映出另一種需求變化:在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中,消費者希望服飾能在多場景中穿著—一件衣服能讓人在下班後直接去運動,或者居家、商務兩相宜。抗皺、速乾等功能在日常生活中受到重視,無論運動還是時裝品牌,都在爭相為消費者提供可選項。

優衣庫從2006年起與日本綜合型化學企業東麗集團達成戰略合作,聯合研製出日後成為明星產品的HEATTECH、AIRism等系列面料。 HEATTECH技術,是利用超細纖維把人體散發的水蒸氣轉化為熱能,並用特殊織法鎖熱擋風,從而提高體感溫度。首批利用HEATTECH技術製作的成衣於2013年上市後,東麗又根據優衣庫的市場洞察,陸續為HEATTECH添加了抗菌、保濕、防靜電等功能,面料成分也由此在聚酯纖維(滌綸)、粘膠纖維、腈綸、氨綸中變化配比。

功能性面料圍繞“實用性”的開發,還有很多想像空間。東麗在中國的子公司東麗國際貿易(中國)有限公司,2019年推出用於時裝的特殊功能性面料品牌EVOTRUTH®,並以涼感(COOL)、溫暖輕量(WARM)、真絲質感( SILKLOOK)、彈性針織(FLEX)等功能為依據,劃分出12種細分系列。

EVOTRUTH®的WHITE防透系列面料,瞄準了都市人在夏季穿輕薄白色服裝的煩惱:既不想衣服過於透膚而暴露隱私,又不願意拋棄清涼的體感。

“EVOTRUTH® WHITE使用了特殊的二氧化鈦配比,讓紡織品在白色和淺色的狀態下依然有不錯的防透功能。部分產品又額外加入了防紫外線UPF40%+的功能。”東麗國際貿易(中國)有限公司面料部部長府上忠介紹道。

新型面料的研發,通常需要一年半以上的提前週期。 2020年,疫情背景下,具有抗菌、抗病毒功能的面料也開始流行起來。由日本村田製作所研製的PIECLEX纖維,將人體活動產生的力轉化為低電壓,殺死進入紡織物的細菌,適用於運動服、內衣等產品。瑞士海屹(HeiQ)則在2020年3月宣布研發出具有一定抵抗冠狀病毒效果的紡織品處理技術HeiQ Viroblock NPJ03,並在8月推出“病毒防護”夾克。

Primeflex®是日本東麗旗下的東麗酒伊織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TSD)面向2022年春夏服裝產品趨勢主推的面料品牌。功能性面料想要具備彈性,添加氨綸等彈性纖維是常見的做法。而Primeflex®則是一款高性能“非氨綸”彈力面料,它是藉助複合紡絲技術達到面料的彈性效果。

“Primeflex®是從最開始的常規品種向輕質、高纖維度演變。”TSD商品企畫部長金田真一對《第一財經》雜誌說,Primeflex®面料自2011年從日本引進中國已經過了3​​輪技術升級。不同粗細規格使得面料能夠實現厚薄變化,而纖維度越高,面料蓬鬆度也越好。添加氨綸的方法,是將其包裹在紗線中間,所以會使得紗線變粗,面料質量增加,時間長了也容易導致紗線斷裂。非氨綸產品因為省去了對氨綸的包裹,紗線更細,面料相對輕盈。

像TSD這樣一直主打功能性面料的廠商,如今正在不斷從時尚性的角度,去考慮功能性面料在未來還有哪些研發空間。比如考慮到休閒褲對於面料強度的要求並不高,TSD對部分Primeflex®面料不再採用運動服裝常用的格紋組織,改為時裝常用的平紋或斜紋紋理,或是弱化化學纖維的人工質感,在外觀和触感上模擬天然纖維的觸感。

一旦功能性面料具備的各種實用價值漸漸為消費者所接受,人們在選購衣服時,會越來越少去關注布料成分中的 “含棉量”。利用“功能面料”的故事而成功獲得大批“忠粉”的lululemon,一直在教育消費者只用記住它為每種高科技面料所做的命名和對應的功能—裸感、抗皺、透氣速幹,就足夠了。設計師們出於為服裝產品添加更多個性化的時尚元素的考慮,也越來越喜歡選用那些包含了各種高科技創新的功能性面料。

一個最簡單的理由是利用功能性面料可以提升服裝的“高級感”。比如波司登的高端戶外羽絨服系列,會強調它與GORE-TEX頂級戶外面料的合作。後者在防風防水的功能之外,又具有很好的透氣性,憑藉技術創新性在業界擁有 “世紀之布”的美譽。

眼下,時尚界以ACRONYM、ALYX為代表的品牌掀起的“城市機能風”,喜歡選用的正是軍工類服裝常見的耐磨、防風、防水面料,以呈現挺括、硬朗的質感,同時運用織帶、金屬配件等細節營造未來感,貼近年輕消費者近來年推崇的賽博朋克美學風格。

服裝設計師李偉剛還記得,2013年他帶著定位於“潮流戶外”的設計師品牌RICO LEE參加上海時裝週時提出過技術與時尚的關聯,當時並未獲得太多人的認同。

“以前戶外服裝沒有什麼審美之說,現在既然它正在變成我們衣櫥中的單品,就要符合主流審美和日常生活習慣。”李偉剛認為,一件優秀的戶外服裝不僅要能贏得專業玩家的認可,也要對嚮往戶外運動的都市人群具有吸引力。為此,在挑選功能性面料時,李偉剛會考慮3個標準:滿足基礎功能,價格帶符合預想,以及吻合當前系列想要演繹的時尚風格。

在即將發布的太空系列中,RICO LEE的一款女士夾克選用了歐根紗,重新處理後和帶絨感的蕾絲複合在一起,在內裡穿著舒適的同時,讓外觀擁有半透明的未來質感。最後在外層塗膜,實現基礎防水功能—過去幾乎不會在戶外夾克中出現的傳統女裝面料就這樣被 “功能化”了。

“面料是能體現情感的。選用的面料變了,整個衣服的氣質就變了。”李偉剛說,如果一款防風防雨的衣服,外觀卻像棒針毛衣,那麼除了實際的保暖,毛茸茸的感覺也能給人心理上的溫暖。

看起來,如何滿足消費者穿著打扮背後的情感需求,將是功能性面料值得深入探索的下一個方向。 

TREND 03 懷舊的設計元素成為潮流,背後是缺失的日常生活與記憶

從平面設計到室內設計,懷舊元素在營銷和文娛領域越來越多,大多數都指向1980和1990年代。它所吸引的消費者,通常也出生於這一時期—喜歡在各種網紅場所穿梭,熟練拍照上傳社交網絡的千禧一代。

和平菓局位於北京王府井大街的北京市百貨大樓負二層,這是一個還原了1980年代北京胡同場景的體驗空間。 2021年春節假期期間,這裡每天吸引了1萬多人前來參觀。

在這裡,遊客能看到不少當今都市很難再見到的物品和場景:街邊的修鞋鋪、平房門口的奶箱,衣架上晾的T恤衫印著1990年亞運會的圖樣。負責運營這個空間的左馭商業特意介紹了這些細節,“一進胡同,顧客就知道,這地方原本就應該有一雙白球鞋、幾棵白菜和蜂窩煤,尿盆就是真的尿盆”。

這類懷舊的設計並不是2020年才開始的。 2018年開始的“國潮風”中,懷舊設計也成了重要的流行元素,比如重新剪輯30年前廣告的餐飲品牌五芳齋,以及把國營工廠汽水做成網紅品牌的“漢口二廠”。

國潮並非一個設計概念,它包括了從臉譜到古代建築等一系列元素,從故宮文創到“中國李寧”。如今,似乎只要是中國的消費品牌就被列入了國潮的範圍,並沒有形成體系化的視覺定義。它主要強調的是與“洋”相對的“本土性”,但是沒能回答“本土的什麼”值得關注。

懷舊的視覺系統則試圖建立一個體系,它有著1980年代初期剛商業化不久的城市氛圍:手寫字體的招牌,簡單的配色,以及剛開始批量化生產的日常生活物品。與這些相比,在最近的商業實踐中,本土生活中那些有著人情味的 “市井”主題正變得比以前更清晰。

2020年國慶長假經歷了客流高峰的長沙餐飲旅遊綜合體“超級文和友”也還原了1980年代老長沙街區的場景。同年7月,文和友廣州店開業。在接受贏商網採訪時,他們給出了與和平菓局十分相似的解釋:店內的舊報箱、老路牌,還有印著紅色喜字的搪瓷盆,是團隊“兩年多來走訪老街、古玩店淘來的”。

在這股潮流中,真實的物件和場景是設計的核心要素。張映光堅持和平菓局並非簡單的“造假景”,他是左馭商業的合夥人之一,這家公司在2020年接管了和平菓局的運營。他們選擇盡量用舊的細節還原以前的生活場景,有不少場景在策劃期間是由團隊裡的北京人共同回憶敲定的:美髮店要有肥皂水的味道,牆縫裡可能鑽著壁虎,鳥籠裡的鳥也是真的。

2020年9月,關注文字設計的工作室The Type做了一本名為《隱字上海》的獨立出版物,收錄了3位攝影師的作品。攝影師們在過去的六七年裡不斷拍攝上海街頭還未被粉刷、更新的上世紀的手繪字體,它們曾出現在民居的門框上,也曾經是小商店的招牌,被攝影師們稱為“隱字現場”。

應永會是一位字體設計師,他為這本書設計了封面和內頁標題上的中文字。這些字形的靈感源於他收藏的上個世紀各行業商品廣告和包裝上的手繪美術字,當時的繁體字、異形字的形態被保留了下來。

應永會發現,有復古書法風格的字體在近兩年流行起來。比如在2021年春節期間,使用美圖秀秀軟件的人都可以使用“美圖配方”功能,在照片上加上“恭喜發財”“牛年大吉”等字樣。這些字體是字體工作室“喜鵲造字”設計的“喜鵲招牌體”,參照嘉靖時期的古籍《魁本大字本五經》創作,據設計者介紹,“設計上追求一種樸實、誠懇、有親近感的氣質”。還有一些書法元素的字體,應永會甚至能在樓盤、電梯廣告上看到,但是他叫不上具體名字。

這類有手寫痕蹟的、“不是很規規矩矩的、有點人情味的、有點傳統感覺”的字體正在流行起來,它們看上去有溫度,不像電腦做的字庫,“比較缺乏所謂人情味,基本上都是標準流程,一個草字頭、木字旁都可以直接拿來複製,有點太僵硬了。”應永會對《第一財經》雜誌說。

同樣在2020年頗受歡迎的平面設計還有五條人樂隊的專輯封面。這個因綜藝《樂隊的夏天》大火的樂隊來自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 “夢幻麗莎髮廊”的小窗,和《故事會》雜誌一模一樣的歌詞本,還有霓虹燈牌、老式舞廳的球燈,以及紅藍白三色條紋的塑料布、古惑仔的形象,所有這些與五條人的音樂主題相符的“縣城元素”,引發了一股風靡互聯網的市井美學風潮。

與五條人長期合作的平面設計師胡鎮超不認為這些元素是懷舊的設計,更願意把它們描述為生活化的設計“貼近自身生活環境的視覺效果”,透過它們能感覺到設計師的溫度。

胡鎮超把這樣的設計稱之為“自己的語言”。他認為,在平面設計領域中曾長期佔據主導地位、作為美院設計學習基礎的是西方現代主義的設計風格。同質化的平面設計語言讓“說人話”的需求凸顯,“就像文學一樣。一開始我們學別人說話,有固定的格式、結構、語調、用詞。突然,我們可以把我們日常的話語講給大眾的時候,它會顯得很生動。”

事實上,2012年五條人在海豐的歌友會,胡鎮超就已經在使用縣城的元素做設計。他所設計的歌友會海報看上去像一份政府的紅頭文件:紅字標題,落款蓋章,但是上面有花生瓜子,說明本質是縣城裡的聯歡會、茶話會。

但在那時候,胡鎮超的嘗試並不被行業重視。到2020年五條人上綜藝之後,找胡鎮超做設計的客戶明顯變多了,最多的時候每天有10個,但有一些並不讓他滿意。 “有一些客戶表達的意思是,你這套東西做出來我就能火了。其實一下子就想做出五條人的感覺不太可能的。因為五條人的整體風格是長年積累下來的。 ”胡鎮超說。

張映光有一套和文化IP相關的方法論,“造一個新的、未來的文化IP是非常難的。不是說不能成功,但是它的空間是非常小的,沒法去借力。”“老物件有它的生命力在。核心在於有歷史,有歷史就有內容。迪士尼為什麼要反复拍白雪公主的故事?機器貓經過幾代人沉澱才成為日本的文化標誌。”

他還嘗試解釋為什麼是1980年代、1990年代的元素受到追捧,這和那時候中國開始與國際接觸帶來的文化復興相關。 “很多’第一個’都是那時候來的。我們從那時候最早開始看美國的籃球比賽、奧運會,開始看各種流行的書和電影。年輕人真的追求老北京豆汁儿嗎?那不是,他追求具有一定國際元素的文化。”“在這之前甚至沒有媒體,文字和影像記錄都不完整。1980及1990年代,是一個被影像和文字完整記錄的時代,你能在這裡找到源頭。”

當人文的發展落後於商業,年輕人便用懷舊的方式呼喚文化的回歸。

與其說懷舊的設計是一種風格,不如說它是挖掘更市井的、從個體日常生活出發設計的一種手段。它對抗的是“高級的、光鮮的、極簡的”主導的風格,嘗試更本土的、有人情味的表達。在這種情況下,懷念在城市高速發展之前的1980年代、1990年代,可能是一種比較簡單的方式。談到自己給五條人做的設計在這個時間點受歡迎的原因,胡鎮超覺得和五條人的音樂被人理解和喜歡同理。五條人的不同在於,“讓我們覺得犄角旮旯的地方都可以成為一首歌,原來我身邊的東西都值得被歌唱”,“很low的東西,它也可以上到一個檯面,被認真對待” 。視覺設計也一樣,擋油煙的塑料布圖案,也可以成為專輯封面。

五條人火了之後,胡鎮超認識了一些歌迷。他們有不少都是高學歷,在各行各業“常年接觸各種所謂高大上的東西”,經常面對嚴重的競爭壓力。有一位廣告行業從業者對胡鎮超說,五條人是他2020年下半年生活的動力,“他就突然發現還有生活。五條人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樣本,還可以這麼瀟灑地活著嗎?”

“瀟灑地活著”在五條人身上的體現是穿梭在縣城並不高級的髮廊、批發市場裡,和街邊的打工仔喝杯啤酒聊聊天,或者一起坐三輪車出去。這些被稱之為“生活”的情節,可能更多地存在於都市青年的童年回憶裡、偶爾一次去村鎮縣城的旅行中;又或者,只是在影像和文字記錄裡。這也難怪“懷舊”成了市井生活元素的富礦。

在高樓林立的、起早貪黑工作的都市裡,再要唱出和設計出從前記憶中的市井生活有點難。如今生活在都市的人們,可能不需要去菜場、銀行、書店,不太需要和人講話,就可以在手機上訂購生活所需,在自己的房子裡正常生活。反而是手機、電腦、智能打卡的刷臉機器,或者樓下保安手裡的測溫槍更容易成為他們的日常。

不過,技術和數據已經滲入了當下生活的方方面面,哪怕真的去菜場買菜,也免不了要掃碼。在這點上,我們離被懷念的年代越來越遠了。

也許在未來談論“low life”,很難不把“high tech”作為背景,作為抵抗的對象,作為回憶中不存在的現代怪物,或者就是作為自然存在的元素。也許未來的視覺設計,需要像現在風行的“賽博朋克”一樣,從難以拒絕的技術元素中,尋找一點人的溫度。

TREND 04 疫情推動遠程辦公相關的技術設計,小工位也沒能逃過數字化改造

數十年來,如何提升工作效率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過去的思路主要集中在提升員工的自主意識,而不是他們身處的環境。現在,傳感器、物聯網等技術的應用,正在提升產品及空間設計之於辦公室的重要性。

“辦公佔據了一天中最黃金的8小時,卻是一個被數字化時代遺忘的重要場景。辦公場景的數字化,將會對人類的工作體驗和效率產生巨大價值。”9am創始人兼CEO賀虎表示。 9am是一家圍繞辦公場景提供數字化設備及解決方案的公司,客戶包括多家中國互聯網公司和外資企業。

智能化的辦公空間並非全新概念,此前相關解決方案常被視作“智能樓宇”的一個組成部分。

2015年,德勤會計師事務所位於阿姆斯特丹的總部大樓The Edge落成時,其天花板內就搭載了2.8萬個感測器,可以監測辦公樓層的人員數量和人員出入的狀態,並小範圍調節工位的光線強度,室內的濕度和溫度。

9am等公司近期的創新,是把這套監測系統的體量縮小到了一個工位。以搭載傳感器的升降工位為核心,系統會提醒用戶定期改變辦公姿勢,避免久坐。當多個工位聯動使用後,即形成工區熱力圖,企業主可據此按部門需求,重新劃分其工作區域。

Herman Miller則選擇強化這一體系中的數據平台。 2017年,其新產品Live OS發布,通過與辦公家具中預裝的傳感器連接,辦公桌椅可以實現“相互對話”。通過調節升降操作,員工可以提昇在辦公室的運動量、改善坐姿,或是將公司內的任意一張空辦公桌調節到最適宜自己使用的狀態;公司則可以通過Live OS了解員工使用辦公空間的整體狀況,乃至提前預測員工的需求。

“我們是一家百年企業,但一直參與科技進步。過去我們善用各種創新材料,而現在的新技術、新材料,就是數據。”發布Live OS時,Herman Miller設計探索負責人Christopher Hoyt表示。

獲取精細數據可以幫助創建一個實用的辦公環境,這是辦公室設計者的夢想。根據數字化工位提供的分析報告,9am團隊曾發現,某全球500強公司總部的工位閒置率達到了22%,優化後每年可節省近1200萬的租金。過去,資金充裕的大公司可能並不在意這類問題,但當企業進入下行期,要重新梳理運營成本時,數據將會更好地輔助決策。

各類智能技術的普及,看起來也有助於調節員工重回辦公室之後的工作狀態。 2020年,辦公家具公司Steelcase在中國開展的一項調研的數據顯示,居家辦公會導致員工的決策速度下降19.7%,效率下降18.7%,參與度下降15.8%—這些因素均有可能對公司運營造成影響。

傳感器在“後疫情時代”的特殊作用,還包括幫助公司實現防疫要求的“社交距離”。此前,德勤會計師事務所的倫敦總部為提升辦公室的利用效率,安裝了一批PointGrab監測傳感器。疫情發生後,PointGrab公司將這一技術調整後應用到社交隔離上,管理者可以設置員工間的距離警報,包括可口可樂、Facebook、戴爾等公司都在試用這一技術。

但因涉及到傳感器與手機數據,這類的做法也往往容易招致外界對於個人隱私的批評,認為員工的一舉一動盡在管理者的監視之下。

“科技本身是中立的,但也應該強調透明度。”穆氏建築設計(M Moser)的策略規劃總監陸政宜在接受《第一財經》雜誌採訪時表示,當指紋、人臉打卡等智能技術開始在辦公空間中普及時,相關爭議就已經出現。目前,針對創新型的空間設計,穆氏會直接向員工詳細介紹新環境的設計理念和技術應用,盡可能打消他們對技術的顧慮,“這種溝通有時候甚至會達到一種類似團建的效果。”

智能對於工作的另一層滲透,來自於Zoom、飛書、騰訊會議等各類企業IM軟件一夜之間的廣泛使用。

上線245天,騰訊會議的用戶規模即破億,成為騰訊近年來用戶增長速度最快的產品;Zoom在2020年的營收增長了3倍以上,企業用戶數升至46.7萬,其中有1644家企業當年為Zoom貢獻了10萬美元營收。

企業服務工具的普及,在疫情期間解了許多公司的燃眉之急,幫助後者在一夜間搭建起了居家辦公、遠程辦公的初步形態。但目前,這些通用型產品的關注重點大多集中於穩定性、流暢性等基礎技術問題,想要在線上復刻傳統線下辦公室的體驗,還有待時日。

從智能硬件入手提升線上溝通的效率,是一種解決思路。 2020年中,Zoom就發布了自己的首款硬件設備DT EN ME。這是一個27英寸的平板電腦,其硬件和軟件產品專門針對居家辦公中的需求做了優化,搭載3個智能網絡攝像頭和8個帶有降噪功能的麥克風。 Facebook、Google、亞馬遜等也都在加緊推廣配置相似且更便宜的視頻會議硬件。

但更複雜的問題,在於從歸屬感上“回到辦公室”。在針對亞太地區17個行業、總計120家企業的調研中,穆氏團隊發現遠程辦公中虛擬聯結的“穩定性”與協作工具的“實用性”會對在線溝通和協作造成不可忽視的影響,員工歸屬感和企業文化也會因此流失。

大企業向來注重企業文化的維護。過去在辦公室裡,有實體空間幫助承載;未來如果員工在家或是遠程辦公,如何在虛擬空間中做到這一點? “我們接觸的一些企業,會主動選擇在疫情期間將辦公室升級為技術賦能的空間,比如針對虛擬場景中的溝通來調節會議室的燈光、色彩和噪聲控制,或是設置帶屏幕、適合遠程頭腦風暴的電子白板。”陸政宜對《第一財經》雜誌表示。

如果說面對面交流已經不再是促進溝通的唯一手段,那麼提升虛擬聯結的空間與硬件產品設計,未來將成為辦公空間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TREND 05 電商App將更智能、擬真,回歸用戶提供支持性體驗

Think with Google在2015年發布過一份電商App設計指南。 Google的用戶體驗(UX)設計師認為,電商App設計中很重要的一條原則是“無摩擦購物”(frictionless shopping)。這裡所說的“摩擦”可能來自於視覺效果很差、產品細節缺乏,或付款流程繁瑣等等。

指南提到,對於一款購物App來說,“搜索欄”應該永遠是置於最頂部的功能,畢竟它最常被用到。此外,產品細節的陳列至關重要,它們應該特徵清晰且直觀易懂,一款產品應該顯示所有有用的產品信息,比如庫存、尺寸、顏色選擇、描述、照片和視頻等等。

在電商行業,中國市場毫無疑問代表全球最高水平,手機端購物幾乎成為日常生活。如今再以這份指南來比照國內幾大主流購物應用,我們會發現,一些原則始終是原則,摩擦感—除視覺效果值得商榷—早已解決,電商平台的產品思路也從早期的單純“為了賣貨”轉向一些新的設計追求。

如果從淘寶上線移動客戶端的2008年算起,購物App這一細分應用的設計已經歷多次迭代,“目前在第三和第四階段之間,產品設計應該回歸到用戶本身”。阿里巴巴UED(user experience design)研究員顧曉元說。

在此之前,他認為第一個階段是對PC端線上購物功能的“業務跟隨”,即把購物的功能和內容從PC端複製到移動端上;第二個階段,移動端的特性凸顯,電商App置入了手機自帶的地理位置、掃碼、拍照等功能;第三個階段,短視頻、直播等內容興起,內容電商成為電商App的主流趨勢。

從產品設計角度,開發者們達成的共識非常明確,電商App的設計和結構應該更以消費者體驗為中心,在整段購物體驗裡更具支持性。

電商類App的一個特殊性在於,它提供的用戶體驗雖然基於線上,但需要覆蓋從搜索到逛買,到收貨及至商品體驗的全鏈路過程。因此,要提升的也不能只是單個體驗節點,而是須將各個體驗節點融合在一起,提升一個完整消費過程的體驗。

“我們看到很多公司對用戶體驗的指標從單一的銷售轉化延伸到提升參與,和用戶信息獲取等非銷售相關的維度。”設計諮詢公司IDEO中國區設計總監林家俊(Arthur Lam)對《第一財經》雜誌說。 “用戶體驗所承擔的責任已經從以往讓用戶用得順暢到吸引用戶深度參與。”

要深度,就得有黏度,遊戲化交互也因此出現在電商App的新體驗裡。遊戲化指的是運用遊戲元素、激勵機制、情感驅動等因素來影響用戶的行為。

拼多多開創的“迪士尼式購物”是這一類型的代表,其“砍價”遊戲的核心就在於如何促使用戶“再砍一刀”,以讓用戶上癮的方式強化用戶參與互動的利益投入感知來增強黏合度。通過系統推送,用戶還會收到各種隨機任務,社交分享進一步促髮用戶轉發和分享,形成所謂的裂變,用娛樂性淡化強打擾。

在線上購物場景中,商品信息展示是最為核心的內容,但電商平台信息繁雜,在有限的手機屏幕上,內容展示的完整度和用戶體驗往往難以兼顧。

按照消費者的心理認知,購物可以分為精准購買和模糊購買兩類。前者是用戶清楚知道自己所需要的商品,“搜索”即這一情景下的核心;針對後者,“種草”和逛買是核心。

2020年11月,手機淘寶App改版真對的就是這個趨勢。新版將“猜你喜歡”前置到了首頁首屏,採用兩欄內容的信息流模式,通過抓取用戶的購物數據來預測用戶的採購行為並推薦商品。對推送的商品,淘寶進一步打散了類別,讓分屬於不同模塊的商品同時出現在屏幕裡,打破原有的商品陳列規則。

“喜歡就看,不喜歡就劃走。無限流的特徵是簡單高效,同時又能聚焦。”顧曉元說。他認為內容呈現仍然是電商平台的重要功能,好的內容運營能大大節省用戶的購買時間。

所以如何凸顯產品的真實性,讓線上購物真正成為線下購物的延續,是開發者們正在突破的領域,也將是購物App的重要趨勢之一。 “你在手機上可以知道衣服的面料是怎麼樣的,手感怎麼樣,柔軟度怎麼樣,這些都可以真實地反饋出來。”顧曉元說。

AR試妝是行業在2020年針對這一問題的新嘗試。用戶授權後,通過攝像頭獲取用戶的面部數據,手機可以實時地在唇部、眼部和臉頰部位實現化妝品的顏色和質感。將虛擬圖像疊加在物理空間上,用戶可以通過手機自帶的攝像頭來測試化妝品的使用效果。

除此之外,淘寶還在嘗試將AR運用在鞋和手錶的穿戴場景中,當打開手機攝像頭後,鞋或者手錶就會自動疊加在消費者身上,從而實現虛擬的穿戴效果。

另一種方式是用3D建模來還原商品在手機屏幕中呈現的效果。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產品信息圖均是二維呈現,3D信息陳列允許消費者720度旋轉商品,並可以利用序列幀向上、下、左、右四個維度滑動,放大或者縮小商品的細節。

以玩具舉例,在3D渲染中,玩具會在圖中呈現出各種動態變化,具體玩法也可以通過3D模型拆解。此外,在設想裡,消費者可以在手機屏幕上開關洗衣機門,並能看到洗衣機的內部結構,也可以通過3D模型感知家具的組裝方式。也就是說,3D模型能讓產品以更具交互性的方式呈現給用戶。

林家俊看到的另一個趨勢是區塊鏈技術可能提供更多的新型購物方式,因為越來越多用戶希望擁有隻在數字世界存在的產品。比如由區塊鏈技術帶火的“加密貓遊戲”(CryptoKitties),用戶可以購買、繁殖和出售虛擬的加密貓,每一隻加密貓擁有自己獨特的身份屬性。 “我們看到一些傳統品牌已經在探索這一領域,把區塊鏈技術和它們的實物產品相結合,從而為產品的獨創性帶來保證。”

林家俊判斷,未來交互設計的發展有可能被實物數字化或者虛擬產品的專屬化趨勢影響,這兩個領域將為AR、VR、區塊鍊等技術所驅動。

而在海外市場,語音輔助技術是電商領域可能潛在的黑馬。這一趨勢主要得益於語音識別技術的發展。亞馬遜的Alexa、Google的智能音箱,乃至Siri,都在用語音識別來提升用戶與應用程序的交互體驗。語音也越來越多地被納入智能家居系統和多功能設備中。

自2014年上市以來,亞馬遜已經售出超過5000萬台Alexa,亞馬遜正在完善它的語音搜索購物功能。當用戶通過語音搜索產品的時候,被標記為“Amazon’s Choice”高性價比的產品就會被推薦給用戶。

2019年,Adobe Digital Insights的一份報告指出,43%的智能音響擁有者聲稱他們會使用智能音箱來創建購物清單,而32%的用戶會使用智能音響做價格比較。不過,當語音技術用於​​線上購物,需要先解決信任和隱私安全問題。起碼在短期內,消費者的行為已經表明,此類購物的客單價普遍較低,且多是數字化商品。

TREND 06 商業更新、TOD熱潮和回歸生活的城市空間設計

2021年,中國將新增近600家購物中心,這一數字創下過去5年來的新高。

全球零售空間過剩的問題,自金融危機以來就已凸顯,疫情影響則使許多趨勢加速發展:包括關店潮的到來、電子商務的進一步增長、休閒體驗支出佔比的提升,以及社區零售/便利店受到消費者的追捧等等,都將連帶影響我們的購物方式以及零售空間的演進。

“’進化’將成為購物中心未來的關鍵詞。消費者在疫情后會回到商場,但商場也要重新規劃自身形象。傳統中由百貨商店主導的多層盒子式空間,要變為更誘人、更小巧,能與消費者需求同步的嶄新空間。”在年度報告中,美國零售聯合會這樣總結。

在經濟增長期,商場的作用主要是將商品“推送”給閒逛的消費者;而未來的商場,將更多地成為一個“拉動”消費者的平台,將相似的價值觀與興趣愛好聚合在一起,並為之提供服務。

過去,這種以興趣、潮流、亞文化等為核心的商業拓展,更多是自發地出現在不太被人重視的城市空間中,比如東京的里原宿。但現在,尋求新鮮感的商場運營者已經開始主動出擊,提出了匯聚潮牌、跨界合作、文創展覽等沉浸式體驗的“策展型零售”概念。

這類主打社交價值的綜合體項目通過將不同空間功能有機融合,增加社交空間,建立“一站式”生活樞紐。以大型綜合體為目的的零售空間改造,可以最大程度地迎合未來需求,開發商和地方政府也可以藉此機會,改寫城鎮中心的商業模式。

看起來,美國零售聯合會對傳統商場需要進化的預測沒什麼問題,只是對於“更小巧”,行業似乎正反其道而行。

著名案例是澳大利亞的地產開發商Scentre和Vicinity對旗下購物中心的重新定位。在墨爾本Westfield Doncaster的重建過程中,Scentre耗資5億澳元(約合25億元人民幣),在項目內改造出4.3萬平方米的零售空間和1.8萬平方米的辦公空間以及保健設施;Vicinity雖將其中購物中心面積縮小,但同時增設了豐富的休閒設施、500多套住宅、辦公區以及4000平方米的頂層“空中花園”。

當然,對於中國市場來說,大體量的商業綜合體與購物中心在許多城市已經過剩,複雜用途的改造經驗對於城市中心的小型商業空間翻新而言就顯得更珍貴。

2020年,在位於上海市中心的“摩士達商廈”及其附屬酒店升級項目中,設計方Benoy公司給出的方案是將其改造為一個精緻的城市商業綜合體。最大的挑戰來自受限的空間—單層商業空間可用建築面積僅有約1000平方米。因此,商場在重新分配層高後,增加了部分懸浮的小型商業盒子並改造了錯層動線,一方面豐富了空間形態,另一方面通過縮小尺度,鼓勵互動。

在購物中心下沉擴張與城市更新之外,中國地產市場近期的另一個熱詞是“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這是一種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城市發展”模式,主要指以軌道交通為軸線、以站點為中心在周邊區域開發商業資源,在有限的土地上最大化住宅、商業和休閒空間的一種城市開發模式。 (詳見P82《重慶,高鐵站上建起了一座TOD》)

截至2019年年末,中國41個開通了軌道交通的城市中,已有近一半城市出台了與TOD相關的規劃政策。其中,既有像重慶這樣具備垂直空間集約開發經驗、希望以TOD推動中心城區商業發展的城市,也有像成都這樣一次性推進14個TOD示範項目、總投資規模超過1500億元的城市。

“發展TOD的前提是城市開發密度。美國的城市密度較低,商業分散,從發展公共交通體系這一步就特別困難。中國、日本、新加坡等東亞國家的開發相對都比較集約,所以使用軌道交通的效益會更高。”奧雅納副董事、中國區規劃總監陳敏揚在接受《第一財經》雜誌採訪時表示。

TOD在中國市場逐漸被接納,一方面是由於“建軌道就是建城市”逐漸成為地產界共識,以“地鐵上蓋”住宅區為代表的基礎型TOD項目已是多個城市在拓展新城空間時的常見配套;另一方面,香港、東京等城市中已經有大體量、高複雜度的TOD成功案例,這給了地方政府、軌道運營商及開發商更大的信心。

由於參與主體眾多、集約開發難度較大,TOD項目往往涉及到更為複雜的協調機制。比如在國內首個商圈內高鐵上蓋TOD重慶“龍湖光年”項目中,就涉及到軌道交通、鐵路部門以及商業開發的多個利益相關方。

陳敏揚對《第一財經》雜誌介紹稱,在商業發展較為成熟的市場裡,開發商基於利益目標,會積極地主導協調過程,談判機制也完善;市場成熟度不高的情況下,政府主導的效果會更為顯著。 “核心都是要先建立一個願景平台,統合各方的利益、訴求,才能實現相互配合、整體推進。”

TOD無疑是一種高效的城市資源組織方式,流量與商業得以無縫銜接,並被高效轉化。在廣州的一些地鐵站中,陳敏揚曾發現不少直通商場的小型閘機口。這種極致的做法,讓生於香港的他都感到錯愕。

在2020年的設計趨勢報告中,我們曾質疑過現代城市對高效的迷戀—在疫情這樣的特殊情況下,高效的設計可能反而製造麻煩。而且,不同於企業或是政府制定的發展目標,日常化的生活也不值得如此沉迷速度與效率。

從這一價值觀出發,耗時8年才改造完成的倫敦國王十字車站改造項目,其價值也許在日後會被反复提及。初期規劃中,倫敦國王十字車站明確了這一TOD項目不會再強調開發強度—即所謂的“高容積率”—而是強調由各類不同功能帶來的“活動強度”。在植入文化機構、共有產權房、藝術院校、開放公共空間等多種元素後,車站周邊超過74萬平方米的空間活力被整體盤活。

這是一個通過肌理織補、空間重構、區域經濟開發等“慢動作”逐漸修復而成的城市客廳,而不是又一個在短時間內拔地而起、佔據視線的豪華地標。